教学反思 | 静待思维碰撞之花 ——《儿童乐园》
时间: 2021-09-30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98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8~19“儿童乐园”。
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景,引入乘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玩吗?儿童乐园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有小飞机、小火车、划船……
师:你会求“一共有多少人坐飞机吗?”
学生:一架飞机坐2人,有4架飞机,算式是:2+2+2+2=8(人)
师:今天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儿童乐园临时增加到了20架飞机,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坐飞机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写着:2+2+2+2+2……,有的学生开始不愿意写了。)
生:老师,20架飞机的算式太长了,不好写。
师:那你能想个办法吗?
学生:用乘法表示。
师:哦?用乘法怎么表示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2+2+2+2=8,可以写成2×4=8。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2和4哪里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一架飞机上有2人,有4架飞机。
生2:2表示加数,4表示有4个2相加。
师:像这样有4个2连加的算式,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2和4都是乘法算式里的乘数,8是它们的乘积。
师:黑板上的几个加法算式,你能把它们改成乘法算式吗?
3+3+3=9
4+4+4+4+4+4=24
3+3=6
(学生依葫芦画瓢,四分之三的学生很快写出了乘法算式,并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个乘数表示的意思)
二、拓展思维,巩固乘法意义。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掌握了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真了不起!这个算式3+4=7,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犹豫不决,有大声说不能的;也有学生说改成3×4;认为不可以改乘法算式的,确又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这时有个学生缓缓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刚才的算式每个加数都相同,但这个算式是3和4不相同。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学生仿佛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异口同声说“同意”。)
师: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几个加数相同时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如果是3+4+5=12这个算式呢?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再次异口同声地说,“不能”。但是慢慢地,声音又变得微微不整齐了,多了些犹豫,但又不太确定,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我静静地等待,倾听,直到声音渐渐平息。)
师:有同学能把这个算式变成乘法算式的吗?
生1:不能,因为它的三个加数不一样。
生2:咦,我觉得可以把5拆成2和3,4加2等于6,6又可以拆成3和3,所以3+3+3+3=12,就可以写成3×4=12了。
生3:老师,我也可以这样拆:4拆成2和2,3拆成1和2,5可以拆成2、2、1,1和1是2。2+2+2+2+2+2=12,可以写成2×6=12。
生4:老师,我这样拆更简单。从5中拿一个1给3就变成4了,4+4+4=12,3×4=12。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的秘诀已经被你们找到了。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通过情景图,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难理解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并不陌生,甚至好多学生已经接触乘法口诀并会背诵,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并不了解,也不清楚乘法是怎么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经验出发,选用身边熟悉的情景,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从加到乘是理解乘法的必经之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认知的冲突,产生需要更简便的写法的迫切愿望,于是引入了乘法。
写出了乘法算式,并不代表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生是否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以及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表示的意思都是标志着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理解乘法意义的难点,我运用了两个加法算式3+4=7和3+4+5=12,让学生思考并探讨是否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通过质疑、思考、交流,思维越来越活跃,在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时,自己也在不停地思考,乘法的意义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逐渐清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虽然语言上不是那么完整,但是从学生稚嫩的表达中,乘法是一种简便的运算已经映入学生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