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 《猫》-初中部张兰香

时间:2021-09-28     阅读次数: 150 次

《猫》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文为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上第五单元第一课,属于教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重点叙述了自己冤死第三只小猫的过程,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小猫的愧疚之情,彰显了加强人类自我反省,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这一重大的主题。

文章条理清晰,思路分明,结构巧妙,心理描写细腻,并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衬托、伏笔悬念、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使故事脉络清晰但却波澜起伏,可读性极强,体现了郑振铎先生的文章善于通过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彰显社会人生重大主题的特点。

根据本单元提示要求,其一要通过阅读,“增进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其二要在第三四单元学习默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其三要求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的预习提示要求梳理文章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情感前后变化,并体会郑振铎先生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的特点。文后思考探究则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结构特点及其作用;探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第三、四、五单元的训练重点都是默读,第三单元侧重默读感知的完整性和阅读速度,第四单元侧重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第五单元侧重点在于学会做摘录,勾画重要语句和段落,并学会概括文章中心。虽然单元训练侧重点不同,但是,在第三四单元默读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默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第五单元,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摘录习惯,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阶段目标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因此,小学阶段,学生已经进行过默读新联,并且初步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基础上,本单元我们重点训练学生通过默读快速筛选勾画信息并做摘录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默读技巧,通过默读、勾画关键句,概括文章内容,并做好摘录。

2.能够利用关键句,品味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3.能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伏笔悬念、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4.能够体悟作者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忏悔的精神,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教后反思

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之中。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索缓来推进,来感悟主题。

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这是语言训练,类似这样的语言训练每节课都必不可少。

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在课堂中,如果因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当学生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让其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

4.注重精读、细读。例如,抓住三只猫“是怎么来的”这一线索。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知花猫的不受重视的起因。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清,可能“我”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引出“若有若无”后,可以追问:“还有哪些类似语句?”应该多找出一些这样的细节。

5.课堂上的问题就像是落在水面上的石头,如果它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深度学习的话,这就是个“有力量的问题”,这次课中“我和三妹是真的爱猫吗”,我觉得是个有力量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