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可见,让表达生长”——龙华区教科院“王俊珍工作室”助力我校语文“思维可视化”教学
时间: 2025-05-28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372025年5月23日下午,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王俊珍老师,带领“王俊珍工作室”成员来校开展“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大单元阅读与写作教学研讨暨‘思维可视化’教研活动”,指导我校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室成员张莹萍(观澜中心学校)、李萍(观湖外国语学校)一同参与指导。我校第一书记蔡霞,副校长金玉善,初中部张翠玲等领导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王俊珍老师和张莹萍老师针对我校学情,认真备课、做学案,上示范课,工作室成员和我校老师一起,听课评课议课、 进行专题讲座,一起研究大单元阅读与写作、研究“思维可视化”和名著复习策略,并为初中语文中考备考进行策略指导。
教研员王俊珍老师执教的示范课是《读懂·读通·读透——文学作品阅读答题三境界》。课程以“一个出色的品茶师是什么样的”开场,引导学生类比阅读者的读懂、读通、读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审题,从内部关联,寻信息点;在外部关联,寻转换点;通过课堂互动发现文本关联点。
整节课基于真实学情,目标明确,读懂关键:追问“实际上”,读通关键:追问“如何关联”,读透关键:形成独立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单点多点到关联,再抽象拓展。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带领学生步入文字作品阅读的胜境。
张莹萍老师执教的示范课是《我!不一样——从整本书阅读中建构竞争力》。张老师根据学生名著阅读求知需求,紧密结合深圳市初中中考名著阅读及写作知识要点,构建了名著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语文知识解析的“可视化思维”体系,以桥形图(类比工具)设置类比,借助思维支架突破内容罗列,运用可视化工具解析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将名著精神内化为个人成长策略。并选择学生熟知的保尔这一人物形象,从人物的成长历程来与自我进行比照,构建“名著内容-个人经历-阅读价值”的联结,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体现了良好的思辨性与创新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名著与写作融会融合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李萍老师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痛点、难点进行了《思维可视化课堂中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的讲座,她帮助老师们厘清表现性评价的常见概念,引用多项文献梳理逻辑关系,六项帽、SWOT、思维地图等,方便可视化思维的理解、提升与运用,让人耳目一新。从目标→规则→任务设计程序,目标先行统整教与学,融通学习和生活,以任务促发展,与会老师深受教益。
此次“王俊珍工作室”来校开展的教研及指导活动,如一场及时春雨,为我校语文课堂注入了探究、创新的思维活水。通过名著阅读的“可视化路径”建构与文学文本的“读懂读通读透”训练,师生共同触摸到了深度阅读的脉络与肌理。我们深切感受到:当文学思维跃然纸上,当阅读策略可触可感,语文教学便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长”的跨越。
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高质量课堂教学改革,初中语文组深化“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让概念图、鱼骨图、双气泡图等可视化工具成为学生打开文学世界的密钥。正如王俊珍老师所言:“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带得走的能力。”我们坚信,在专业引领与校本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我校语文教学定能在新课标浪潮里踏浪而行,让每个孩子的文学素养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