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读后感(十四)——知心才能教心

时间:2021-06-21     阅读次数: 190 次

本文是校长推荐阅读的文章,每次都以忙为借口,没有读。今天终于抽出时间看了一下,感触良多。不可否认,于漪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她是成功的,她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她坚持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

作为一名教师,于漪是有信仰的,正是“做一名‘合格’的老师”的信仰和高度自觉地使命感,使他能够扎根在教育这片土地。 “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这一句话铿锵有力。教师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责任。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这些孩子们。“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近几年我国受制于芯片技术,处处受制于美国,中兴的巨额罚款和对华为的制裁,使我们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国家也在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高考改革的强基计划,都是为了可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思想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民族情怀和民族使命感淡化太多,人们普遍浮躁,没有多少人可以沉下心专心科研。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沦落成金钱的奴隶。教书育人,重点应该在育人上。于漪说“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这样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才能教出有民族信仰的学生。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了一代人,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针对教育功利化倾向,于漪说,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只知以个人为中心,以追名逐利、享乐为目的,缺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那是教育的失败,有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于漪的仁爱说和“知心才能教心”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让我感触颇深。于漪的“仁爱”品格是贵贱贤愚无论的“有教无类”。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最难做到的就是众生平等。对于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好些,对待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更多的是疾言厉色。 于漪的“仁爱”,是将学生的幼稚、不成熟、偏激、毛病当作常态,去爱护,去发现闪光点。想办法把不懂的变懂,把差劲的变好,这正是于漪的“本事”。

于漪的“仁爱”品格是直面问题的坚韧之爱。没有这种坚韧的爱,她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年年月月、任劳任怨,“引着、拽着、扶着、托着、推着学生向前”。

于漪的“仁爱”品格更是为师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她眼中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用仁爱、大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通向了个人的教育梦,也通向一个更大的中国梦”。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心怀天下。将自己的工作、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耕的同时,也要突破学科的局限性,择高而处,从平凡工作中能够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