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读后感(十二)——教育就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1-05-20     阅读次数: 102 次

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后勤部  张居彦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老师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2020年1月13日,我校组织全体行政、教师认真学习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学习之后,使我感受颇深,备受鼓舞。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从教68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她的信仰,她的信仰就是她的动力。高度自觉地使命感使他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她曾说过“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终身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我被她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特别是这样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她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100名改革先锋称号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她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 “唯一”、“400多万”、“近2000节”这三个数字是对她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于漪在教育道路上不懈奋斗,在她的心里,她始终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是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无论如何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

学习了于漪老师很多的事迹,故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于漪老师的思想。思想是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前提。如果我们想像于漪老师一样,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一名人民教育家,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

于漪老师在广泛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的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一体系和价值体系。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谊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得“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考和发现,对语文教育教学其他问题和阐述,就有了原点和强有力的支撑。

从而我学到了“教育就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学校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要实现“教育人”的大目标,需要3个基础: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我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工作的目的观——‘教育人’的第一依据”。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和“以教育为已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三是教育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从实践中走来的于漪,从“人文说”和“教文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出发,逐步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语文教育体系,一直延伸到中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线,扎根本土,直指时弊,具有鲜活的独创性。她用生命唱出了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语文教育学”。

教师的思想提高之后,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达到思想的高度。我们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只知以个人为中心,以追名逐利、享乐为目的,缺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那是教育的失败,有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

于漪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也教会了我很多。在因材施教上,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要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3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3个世界要和谐发展。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更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教育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于漪老师的教育学告诉我们,既唱“神曲”,又唱“人歌”,所以能服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都会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一个人,要学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于漪老师的风范和贡献是莫大的。于漪老师用博大的胸襟和朴实的教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育人“奇迹”,她矢志不渝的为教育决策建言献策,为教育事业提供思想养料,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这样的于漪老师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学习于漪老师,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去学习,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长久学习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要学习借鉴先进人物事迹,学习他们甘于奉献,不畏艰难刻苦的精神,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碰到问题要多想多问,多向领导同事请教,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